近日,兩位用戶走進805工房,仔仔細細觀看了AGV的演示,就相關問題咨詢了現場的技術人員后,表示AGV符合相關要求,同意驗收。
隨著國內AGV市場和技術的不斷發展,昆船智能不僅承擔了越來越多的項目,而且項目的技術難度也越來越大。剛通過用戶出廠驗收的這個項目就是其中的典型代表之一。該項目從簽約到設計、然后到生產調試,最后成功驗收,期間所走的路充滿坎坷。
新車型帶來新難度
該項目用戶是國內制造各型輸送管道的一家公司。他們要求昆船智能提供的AGV能一次承載多根直徑300毫米到1米的管道;其中,直徑1米的管道單根重約2噸;且要求AGV滿足用戶生產節拍,6分鐘一個周期完成物料搬運以配合生產。由于該項目是昆船AGV第一次應用于管道制造行業,加上客戶提出的技術要求是以前少有的高標準要求,因此,該車型的設計對于智能技術人員來說,無論是機械設計還是電氣設計都上升了一個臺階。
不同于以往搬運的物料,這次,AGV搬運的是圓型物料,又有速度要求,所以,設計時需要考慮車輛在啟動、停止特別是遇到障礙急停時,上面承載著的管道不會因為慣性發生滾動和碰撞的情況。為解決這個問題,擔任機械部分設計的技術人員思考了很久,從去年開始,和同事一起討論,經歷了多次的方案修改,與客戶溝通,后來在車體上設計了緩沖墊,又與研發部一起聯合調試,更改了車輛的運行加速度,才使得這個問題得以完美解決。
長6米,寬3米,車體自重達7噸,如果再加上管道的重量,共計將近20噸。以前,我們都笑稱室外高速AGV是“大黃蜂”,可是現在,室外高速AGV“大黃蜂”這個綽號該拱手相讓給它了。如此大的自重和載重量是昆船智能AGV設計史上少有的。在電氣設計上,如何驅動這個“大黃蜂”讓它動起來就成了一個大問題。這次,我們選用了國產大功率伺服,為了將該伺服完美地“融合”到AGV中,去年9月、11月,技術部多次與廠家的人員一起測試。直到今年一月下旬,眼看距離過年放假還有幾天時間了,這時,其他人都已經開始放松,準備過年了;但是該項目伺服的關鍵部分還沒有取得進展?!斑@個項目測試不成功,車跑不起來,年都過不安穩”。技術部負責人說。就這樣,趕在過年前兩天,技術部聯合智慧停車事業部、廠家的軟件工程師一起又一次開始了測試工作;雖然身邊的一些同事已經進入比較輕松的“準放假”狀態,他們卻并沒有受到影響而變得浮躁,也沒有把快過年當作可以放松的理由,而是心無旁騖撲在測試工作上。功夫不負有心人,經過三方人員的努力,大年二十七那天,測試終于取得成功,滿足了“大黃蜂”的動力需求。
新要求考驗新技術
如何取電也是“大黃蜂”的一個難點。以前,我們的AGV車體相對來說比較小巧,耗電量不大,很耐用,不必經常取電,因此取電采用的是充電站形式,有固定的區域和專門的位置。但是,“大黃蜂”就不同了。為了配合用戶的生產節拍,它沒有專門的時間充電;其次,它的車輛載重量大,故而在運行過程中,耗能很快,車輛自身攜帶的蓄電池不能滿足車輛長時間運行;又因為它車體巨大,再采用充電站模式會占地很大,所以,這次在項目中采用了無接觸取電技術,讓“大黃蜂”邊工作邊充電,這樣,不僅能滿足用戶需求,解決耗能快的問題還能節省空間。
這么大功率的無接觸取電用于AGV上這是第一次。在這個過程中遇到的最大問題就是如何保證取電器的取電效率。測試時,電氣調試人員一邊測,一邊將取電結果反饋給機械設計人員。整個測試過程經歷了很長時間。開始時,為了不損壞設備,調試人員想出各種辦法,先用扎帶將取電設備捆扎在車上,以方便測試,得出數據后大家一起分析、研究。根據大家提出的改進建議,相關技術人員多次更改方案,最終優化了取電機構,保證了“大黃蜂”的平穩取電。
既然選擇遠方 便會風雨兼程
804工房沒有16噸的行車,無法完成“大黃蜂”的裝配和調試,在與物流公司協商后,我們將“大黃蜂”的裝配和調試工作轉移到了805工房進行。兩個月間,裝配人員和調試人員一直在804和805工房之間來回穿梭?!懊刻煸?04和805之間要跑三四個來回,走路都是一溜小跑的,一天下來,步數起碼是一萬起……”技術部的調試人員說。
因為有很多新技術、新設備,裝配、調試的過程也是一波三折:技術部一邊調試一邊修改,生產部員工也跟著裝了改、改了裝,還時常因為要配合技術人員的調試,一起加班,工作量增加了很多。
預驗收通過后,我們懸著的心放了下來,為自己的付出終于有了一個比較令人滿意的結果而欣慰不已。但是我們并沒有沉浸在這短暫的喜悅之中。正所謂百尺竿頭,更進一步,我們既然選擇了遠方,便只會風雨兼程。當前,人工智能的新技術在飛速發展,新的挑戰層出不窮,面對越來越激烈的市場競爭,我們將會秉持一顆對AGV事業的敬業心和專注心,加快學習和創新的腳步,努力突破一個個新的技術難題,把昆船AGV做得更好。